【校友简介:余盛林,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毕业生。现任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十堰百年老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、湖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、湖北省第十四届青联委员。于2025年4月28日,在北京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】
筑梦:沃土育初心
余盛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——十堰市老母荒林场。老母荒林场位于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,这里海拔1500米,地势起伏蜿蜒,山丘壑岭交错分布,交通闭塞、产业凋敝,是省级贫困村之一。
余盛林的童年记忆里总是飘着茶香。从小就在茶园里摸爬滚打,看惯了父辈们采青、杀青、揉捻、烘焙的每一个制茶步骤。“我们家祖上几代都是茶农,太祖父就是一位炒茶大师,曾经将老母荒手工野茶作为贡品送到皇宫。”采茶季的清晨来得特别早。天边刚泛鱼肚白,母亲就已经挨家挨户地唤人上山。余盛林记得,那时茶农们的午饭总是很简单:几个冷馍馍,一壶粗茶。最辛苦的是收工后,父母总要守着炭火连夜给茶叶除湿,生怕火候差了糟蹋了好茶叶。
2014年的春天,又是一年采茶季。余盛林回到老母荒,眼前是曾经郁郁葱葱的茶山如今杂草丛生,祖辈们精心培育的百年茶树在荒芜中倔强地伸展着枝丫,仿佛在无声地控诉。远处,几个佝偻着背的老茶农正在艰难地打理着零星茶树,深圳写字楼里的咖啡香突然变得遥远而陌生。那一刻,苦苦打拼换来的都市白领身份、令人艳羡的高薪待遇,在这个满目疮痍的茶山面前,都变得轻如鸿毛。“深圳的茶叶一克就卖到了几十块钱,但是我们家乡的茶叶,一斤几十块钱都卖不掉,守着这么好的金饭碗却没饭吃,于是我就决定了要返回家乡来传承制茶”,余盛林回忆道。他毅然辞去了深圳的工作,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。
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,余盛林说: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资金,没有人脉”。他不得不四处奔走,向亲戚和左邻右舍东拼西凑筹集启动资金,又挨家挨户走访茶农,讲解合作社模式,但响应者寥寥。经过数月的艰难动员,整合了80亩零散茶园,两台炒茶机,为数不多的茶农,老母荒云雾剑茶叶专业合作社就如此诞生了。
由于从未接触过茶产业,不懂技术的余盛林很快就又碰了一鼻子灰。“刚开始回来做的时候不被大家看好,因为确实前途非常渺茫”。村民的质疑让余盛林的合作社一度成了摆设。
2017年,迷惘困惑之际,“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”进入他的视野,余盛林抓住机遇,进入我校生态环境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学习,这个决定,丰沛了他的知识,更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的活力。
追梦:一叶茶的逆势生长
“质疑我,越是怀疑我这个事干不成,我就一定要证明给他看,我能行”。带着这样的决心,余盛林全身心投入刻苦学习。
在校期间,学校“通过组织我们到宜昌、到杭州、到信阳毛尖去学习,一是学习了专业知识,第二个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,慢慢地才能够把品牌做起来”。余盛林借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,联合学校武当道茶研究中心组建了研发团队,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茶叶生产实际紧密结合,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同时,学校推行“田间教学 + 项目实训”的创新模式,余盛林积极响应,把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合作社的产业升级工作中。正是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,合作社才逐步迎来了发展的转机。
我校茶艺技能大师李晓梅教授更是现场指导他针对林下经济打造了“非遗制茶工坊+生态民宿”的茶旅融合模式。此外学校还帮助合作社挂牌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当道茶研究中心”、“湖北省李晓梅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充分发挥我校在地方产业研究、武当道茶文化、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,为老母荒茶叶合作社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。
越努力,越幸运。2017年,湖工职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,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组建“茶管家”技术团队,为余盛林提供无人机巡园、物联网监测等科技支持,并设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,帮助规划茶旅融合项目。与李晓梅教授合作研发的真空无氧茶叶发酵技术尤为关键。“通过这个技术做出来的茶叶,它的氨基丁酸含量是一般茶曲的10倍以上,它的咖啡碱的含量是一般茶区的十分之一以内”。这项创新技术意义重大,将原本每斤2元的夏秋茶原料转化为富含γ-氨基丁酸的养生红茶,实现产品增值40倍,且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。
“过去大叶子茶无人问津,现在通过技术创新变废为宝”,余盛林介绍,合作社目前已注册商标9个,4个新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。在李晓梅教授的指导下,他们研发的茶叶在“武当道茶杯”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。
燃梦:从个人创业到共同富裕
老母荒云雾剑茶炒制技艺,与其它茶叶不同。为了将这独门绝技转化为可传承的工艺标准,余盛林连续7个采茶季住在工坊。白天记录不同湿度、温度下的炒制数据,夜晚对照前辈留下的口诀反复试验。经过多年努力,将原本口耳相传的“看茶做茶”经验转化为量化指标,让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标准。余盛林介绍,通过用手在锅中磨,来掌握茶叶密度,茶叶扁平似剑,冲泡后叶绿汤清,出现“三五沉浮”的现象,即三成茶叶在茶汤上层,五层茶叶在茶汤底层,还有两层在中间上下游动,像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鱼儿翩翩起舞。
毕业后,学校持续支持他申报“国家级示范社”,组织申报“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”,并聘任他为“乡村振兴大讲堂”讲师。凭借着对茶产业的热爱与执着,余盛林不断汲取专业知识,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如今,他精心打造的老母荒百年老茶品牌已然在市场上绽放光彩,产品远销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成为十堰市特色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,年销售额突破 300 多万元。
余盛林并未满足于个人的成功,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带领乡亲们紧紧围绕茶产业做文章。他深入挖掘秦家坪村的特色资源,成功打造出秦家坪村百年老茶树、万亩原始森林、孝德文化传说这三张极具吸引力的名片。百年老茶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,承载着茶文化的深厚底蕴;万亩原始森林宛如天然氧吧,为茶园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;孝德文化传说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。
在他的带领下,全村 700 多人实现了增收,200 多人成功脱贫致富。实现了从“守着金山要饭吃”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成功嬗变。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,如今呈现出产业兴旺、乡风淳朴、治理有效的良好局面。余盛林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,让秦家坪村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“我的幸福更多的是体现在我身边的父老乡亲们身上,他们的笑容越多,我的幸福感就越强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他内心深处对乡亲们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。他以坚定的信念、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,生动诠释了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的劳模精神。他是湖工职院的骄傲,更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。
圆梦:沏出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
4月28日,余盛林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,他凭借带动全区多人脱贫致富、推动老母荒制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等突出贡献,获得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面对纷至沓来的各项荣誉,余盛林始终保持着创业者的本色,他坚定地表示:“要将荣誉变成动力,抢抓时机快速推进村里的茶旅融合,加快推进乡村振兴,力争今后5到10年让村里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“一家富不是富,全村富才是富”,余盛林说,现在自己的能力还小,力量还很微薄,对全村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有限,他希望将来能不断积蓄力量,更大程度地带领父老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如今,余盛林正带领村民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。他们将古老的制茶工艺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,开发茶文化体验项目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。
从发现“金饭碗没饭吃”的痛心,到研发创新设备的决心,再到看到乡亲们笑容的暖心,余盛林用一片茶叶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。这既是个人奋斗的成果,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【寄语】
“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重复的事情用心做。力争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,把平凡的人生活出不平凡。”“巧干能捕雄狮、蛮干难捉蟋蟀;善于谦虚好学提升素质,勇于创新,用创新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。”
余盛林用真心愿干、公心敢干、用心实干、匠心巧干阐释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在校学子,成绩是干出来的,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只有脚踏实地,瞄准目标,一步一个脚印,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与理想。